全面打造产业关联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高科技生态园区。
海安电子信息产业园是由海安市委、市政府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海安高新区倾力打造的特色产业园,以承接上海、苏南、深圳等地区先进电子产业项目产业转移为主,重点引进电子加工、半导体和精密仪器等产业类型,全面打造产业关联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高科技生态园区。
表面处理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工序,表面处理中心是电子信息产业园对接招商项目的重要支点,同时海安市委、市政府根据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环保企业转移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部署,将原有靠近主城区的表面处理中心整体搬迁到海安电子信息产业园,由高新区政府和海安润泽共同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25亿元,用地350亩,规划建设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占地150亩,新建13.5万平米标准厂房,日处理5000吨的污水处理车间和1.5万平米的研发中心。预计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表面处理能力3000万平米,新增开票销售50亿元。
表面处理中心建设过程中,我们紧靠国家环保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依据市委市政府电子信息产业总体部署,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管理模式,对园区内企业实行废水集中治理、废气集中监控、废渣集中管控的管理模式进行运营;企业全部入园后,产污和治污分开,形成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从根本上堵塞了电镀废水偷排、漏排的漏洞,这在管理上为很大限度减少或避免电镀行业对环境污染奠定了基础。也让电镀企业解决了污染治理不到位的后顾之忧,避免了电镀行业的恶性循环,有利于电镀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让分散各地的电镀企业集中一点生产经营,大大缩小了污染面,改善当地整体环境,有利于环保等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将表面处理中心建成国际、国内先进的电镀示范基地,我们与上海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合作,以绿色发展、节能环保为设计理念,新建日处理能力5000吨的污水处理中心,采用一级物化加二级生化的双保障处理系统;运用超滤+反渗透工艺,深度处理及循环利用,回用率达50%,回用水出水达到自来水水质标准,并回用于企业生产。通过对园区的工业废水回用,从而优化配置,高效使用有限的水资源,降低污水排放量,很大限度地达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海安原来的表面处理中心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存在设备老化、工艺相对落后等问题,多采用电加热且电镀槽保温差,不但能耗高而且安全风险较大,我们在新园区建设中完备了自来水、回用水、纯水分质环装供水系统,蒸汽管网与蒸汽尾水回收系统,高低压电力供应系统和太阳能电力系统,为企业的稳定生产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园区热动力中心规划设计15台2吨全预混低碳冷凝模块机组,根据建设进度分批安装,一次性全部实现低氮燃烧。
表面处理中心地下管网众多,同时废水收集为无动力自流方式,冬季必须解决防冻保温问题,我们采用地下综合性公共箱涵。该方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行业内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管廊内对各种管线进行统一布设、集中管理。管网排列分布12类生产废水管道、总排管道、风险应急管道、自来水、回用水、纯水、消防给水管道以及低压线路、弱电线路等;并设有通风、照明、检修通道、安防系统、各类传感器(烟感、温湿度、有毒气体、水浸等),通过管廊智慧管理平台,对管廊实施动态监管,便于工作人员对管网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中心建设了总容量为10000m³的水体风控中心,水体风控中心在正常情况下,前15分钟的雨水排入雨水池后通过雨水提升泵及雨水管道排放,其余各类水通过各自独立管道排放。当发生异常情况时,通过切换管道阀门,可收集接纳火灾事故的消防废水、泄露事故的路面废水、污染的生活污水及雨水,使各类事故废水得到收集,再而输送至废水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为确保表面处理中心内企业生产工艺的先进性,保证各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中心联合高新区制定了详细的准入条件,对所有项目实施预审制,从设备、工艺开始对企业的清洁生产提供一系列的咨询、指导工作,为企业生产节能减排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
我们将时刻牢记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教导,遵循“高效周到服务,严格规范管理”的经营理念,以超前的意识,务实的作风,为环境保护和产业配套,积极挖掘环保工业的生态内涵,努力将表面处理中心建成国内集科技化、信息化、集约化为一体的生态电镀示范基地,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